陈思诚独家揭秘:丑萌外星人“莫扎特”诞生记

来源:网络人气:980更新:2023-02-23 06:48:43

观众看完《外太空的莫扎特》之后,必然会对这只形似熊猫的“莫扎特”印象深刻。

在中国幻想类电影中,一直不缺“萌物”的存在,《长江七号》《捉妖记》《疯狂的外星人》……但比起它们,“莫扎特”在国产电影中,有着特别的“第一次”——首次在拍摄中,使用实景虚拟拍摄。

在陈思诚眼里,《外太空的莫扎特》是一场冒险,有很多不易的地方,即便如此,他还是希望能通过奇思妙想的可能,让这个“外星生物”的形象,变得更加生动。

“我原本想(给《外太空的莫扎特》)做个宣传片,让‘莫扎特’和知名主持人对谈,就一个时长2分钟左右的片子,但一问后期公司,需要三个月的周期,而且还要重新进行面部捕捉。造价就更高,600万,于是放弃了。”

事实上,在整部电影里,“莫扎特”的制作成本,不亚于一部中小成本商业电影的体量。不可否认的是,身价高昂的它,也代表了中国电影工业的进步。

只是,和观众一样,我们也好奇,这个呆萌的小家伙,是如何从数字编码,变成大银幕上,毛茸茸的样子?在和1905电影网的采访中,导演陈思诚和《外太空的莫扎特》视效总监许明军独家揭秘,“莫扎特”的诞生记。

《外太空的莫扎特》并不是许明军和陈思诚导演的第一次合作。

此前在《唐人街探案3》《我和我的家乡》等项目的合作中,两人便已成为了默契信任的合作搭档。接受采访期间,他正在外地,为陈思诚监制、戴墨执导的新剧《球状闪电》忙碌。

许明军加入《外太空的莫扎特》的时候,“莫扎特”已经进入了公仔设计阶段。陈思诚对“莫扎特”的解读很简单,一黑一白,就像钢琴琴键一样,大家自然就联想到了国宝熊猫,“但它又不能完全是熊猫,我们还是需要有自己的设计。”

当然,这个萌物不能只有可能,还要有腹黑的一面,“但这并不会影响它对小天的情感,所有东西都是多元化的。”

至于从形象设计来看,设计师在初期曾问陈思诚有没有特别偏爱的“生物”,他脱口而出了自己的儿子,“朵朵”。所以莫扎特圆圆的脑袋,有了一点点朵朵的影子,“有人觉得像我,也没错。”

设计师用画笔,将导演的想法一点点勾勒出来,于是有了“莫扎特”。许明军的加入,则给“莫扎特”带去了更多落地的设计操作。

原版设计中,“莫扎特”的头发非常飘逸,这会给后期制作带去非常大的压力,便调整成了小卷毛的状态,“最早打版的时候,‘莫扎特’是没有手指的,但出于剧情考虑,它需要弹奏钢琴的能力,最后慢慢演化出了憨厚的小短手指。”

前前后后花费了超过半年的时间,“莫扎特”终于定稿,彼时距离电影开机不过两月有余。

随后,团队又紧急赶制了三个不同状态的娃娃——一种是布偶的,精度最接近电影呈现的样子;一种是关节能动的;还有一种最为复杂,内部有机械电路,能遥控它做出动作。

而这一切的努力,都是为了此次拍摄中,突破性的实景虚拟拍摄技术。

在过去很长时间里,特效拍摄中的演员们,只能抱着道具,与之共情,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。

最经典的莫过于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的拍摄特辑中,派抱着一坨蓝色的物体,脑补它是一只凶猛的老虎。

“所有演员对它只是一个想象的过程,演员跟它说台词的节奏,它反给你的节奏,都是导演和摄影对它的一个判断,拍摄过程中,谁都不能精准确定,特效做完之后的具体效果,有时候就会因此损失掉很多细节。”

为了能更好地解决这个弊端,陈思诚和许明军,以及《外太空的莫扎特》特效公司MORE,想了很多办法。在这个过程中,大家在好莱坞电影《泰迪熊》中找到了灵感。

不管实景与否,在正式拍摄前,特效团队都对演员进行了动作捕捉。

陈思诚曾经想过自己出演,但是遇到实景虚拟拍摄时,作为导演的他,很难分身乏术去精准地完成表演和导演两项工作。后来找来了公司里的导演戴墨重新进行动捕,但由于《误杀2》的拍摄进度,又邀请了演员陈昊。

一波三折,观众在电影院看到的“莫扎特”,融合了“陈思诚 戴墨 陈昊”三个人的“基因”,“不同人的表情和五官都不一样,我们需要最关键的特点浓缩在娃娃上”,虽然演员有过更迭,但许明军和背后的特效团队最终以陈昊为主要的特点,进行开发。

到了实景虚拟拍摄阶段,真人演员和“莫扎特”分别在两个棚里进行表演,他们互相能看到对方的实时表演,“而导演在监视器上,也可以看到双方合在一起的样子,可以随时根据大家的表演进行细节的调整”。

“现场看到的‘莫扎特’状态,相较于大银幕上的精确度,大概只有50%-70%”,许明军解释到。

这种拍摄方式听起来似乎为《外太空的莫扎特》的制作带来了很多便利,但让“莫扎特”真的像人物一样生动,并非易事。

演员陈昊每天要穿着的动捕服,随着技术发展,已经相对轻便了,“但采集器包裹在各个关节,所以整套紧身衣会很勒,演员各种生活行为都不是很方便。而且我们还会有一个采集表情的头盔,那个会重,而且需要把这些信号连到电脑上,还会有很多线的干预。”

许明军考虑过用无线的方式来减轻演员负担,但是走出摄影棚实拍之后,现场会被很多其他信号干扰,只好让演员用“最笨的方式”。

不仅如此,电影开机恰是9月中下旬,那时候的北京仍非常炎热,演员只能穿着非常厚的动捕服表演。但服装的厚度又无法抵御北京冬天的严寒,“演员表演不能被限制,只能脱了大衣,非常不容易”。所有实景拍摄完成之后,许明军和团队便进入了漫长的特效工作。

众所周知,毛发是特效中最难攻克的细节。“莫扎特”更是如此,“它是个人物,不能让人觉得真的是个毛绒玩具”,许明军给它上了毛发之后,不断对其进行调整修饰,尤其是在运动中,让它更加合理,毛发符合物理运动中的飘逸感,“因为它还有特别的表情,我们还需要重新进行调整。”

在许明军来看,整个“莫扎特”的制作,并没有特别的困难,或者特别轻松的环节,“它会有特别的表情,那只是我们特别设计,但普通的走路、坐下,其实花费的精力也是与之相当的。”

调整、渲染、合成,反反复复的修改,直到电影《外太空的莫扎特》正式交片的前一天,许明军和团队仍在机房,对“莫扎特”进行最后的优化。

电影《外太空的莫扎特》上映之后,“莫扎特”的形象被做成各种表情包,也被开发成各种公仔、盲盒等东西,也让电影产业链有了更全面的延展。

只是对于许明军而言,希望《外太空的莫扎特》实景虚拟拍摄中,涉及的虚拟引擎,能在未来的电影产业中,相互能有更紧密的结合,创作出更多的可能性。

Copyright © 2020-2021 技术支持: 网站留言最快速度处理